自流井老街:解码盐都文脉 重塑文旅新篇
来源: 日期:2025-07-21

为积极推进自流井老街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深入挖掘老街蕴含的井盐、古街建筑、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近日,市文旅发展集团联合专家、规划团队开展“自流井老街文脉梳理”系列专题讲座,首期邀请自贡本土知名画家曹念就老街历史风貌的艺术呈现与文化符号提炼进行专题分享。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东出席讲座,总部及子公司相关人员50余人参加讲座。

讲座上,曹念深入剖析了这片土地承载的盐业文化密码。作为自贡盐业文化的核心载体,自流井老街见证了从明清盐井开凿到抗战物资转运的壮阔历史,其"因盐而生、因运而兴"的发展轨迹,堪称中国井盐文明的活态博物馆。

《自流井区老街图 》作者:曹念


三脉合流铸就盐都根基

自贡由自流井、大安、贡井三大盐场构成,其中自流井因"盐水自涌"的独特地质奇观得名,更因同时拥有盐水与天然气资源,成为全球罕见的"水火共生"之地。曹念特别提到:火井沱地区保留的古代盐井遗址,其天然气直燃制盐技术曾被写入外国教科书,成为东方工业文明的典范。

横跨釜溪河的新桥(原上沟桥)见证了盐运文化的鼎盛。这座连接南北的唯一通道,曾是马帮、船帮交汇的枢纽,岸边的王爷庙与铁索关卡,至今留存着当年盐税征收的历史印记,而沿古盐道分布的五座码头,通过釜溪河连接长江水系,将自贡盐输送至云、贵、川、藏及两湖地区,形成辐射西南的"盐运神经网络"。


原自流井老街风貌 摄影:黄亚飞


因盐造城藏着文明密码

与传统城市"中心辐射"模式不同,自贡因盐井分布形成"无中心"格局,井架与民居交错的肌理,成为中国唯一"因盐设市"的活标本。曹念指出,这种由800余口盐井自然生长出的城市形态,保留了明清至民国的建筑群落,其中光大街一带的民国建筑群,见证了抗战时期"川盐济楚"的辉煌——当时自贡盐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支撑着大后方的物资供应。

老街深处的世界地质公园剖面图,揭示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质构造。2.5公尺深的"䆲盆"盐井遗址、打通千米岩层的楠竹输卤管道,以及天车、地滚等传统制盐设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盐业技术活态博物馆。而"火井沱"的天然气与盐水共生现象,更成为地质学研究的经典案例。

原自流井老街风貌 摄影:陈川生


文旅融合唤醒千年盐魂

当前自流井老街打造步入新阶段,曹念建议,规划保留盐井遗址、古码头等核心要素,通过科技赋能,活化历史场景实现"文旅融合"。

从牧羊女发现盐泉的传说,到抗战时期的"盐铁论"实践,自流井老街的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随着“新自流井老街”的打造,这片活态文化遗产正以"盐"为媒,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续写新的传奇。


自流井老街风貌 摄影:廖志全